精神了 历史的重合又一次上演了。……(2/2)
而此时,朱棣“哀怨”的视线又不由得投向了朱标——大哥,听听你儿子干的好事,“清君侧”可不怪他,毕竟这侄子似乎没给他这个叔叔“活路”走,能力太强是他的错?自己压不住怪谁?!
甚至朱棣此时有些大逆不道地想,要不是某人太过偏心,非要在大哥病逝后立个皇太孙,怕是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局面。
朱标......朱标不由得又叹了口气,着实有些“无话可说”,心想看来今后自己还是好好保全身体吧,可千万别再早逝。不然若是真出现天幕说的这种情况,大概他死后也会不得安宁。
朱元璋这里就更是难言了。
好像天幕说的分封藩王,立皇太孙等决定,都是“错”一样,让朱元璋免不得有些受打击。
而且他听着这些也很有些难受,所以此时对于天幕口中老四的举动,倒是不好说些什么了。
只是......他这位皇孙最后的结局......
【“靖难之役”——建文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
【靖难之初,燕王朱棣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其军队就只有十万人。
而除了朱棣的封地北京之外,也再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反观南京的建文朝廷,则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连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
【但显然朱棣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加上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最后许多将领投降了朱棣。】
【最后一年,朱棣抵达金川门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之后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不过只是据说,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的死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谜团,至今未有定论。】
【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除了自焚说之外,就是逃亡说——说朱允炆在南京城破时并未自焚,而是在亲信帮助下逃离皇宫,隐姓埋名,流亡民间。许多地方志和民间传说记载了朱允炆逃亡的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他出家为僧。】
【就连朱棣在位期间,都曾多次派人搜寻朱允炆的下落,甚至派遣郑和下西洋,部分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虽不知其真正的目的,不过朱棣对朱标这位长兄肯定是有尊重在的,其在夺取皇位后,也并未否定过朱标的历史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尊崇朱标,以显示自己对朱元璋正统的继承。例如,他在位期间多次祭拜明孝陵,即朱元璋和朱标的陵墓等。】
嗯......虽然但是,至少这结果,以及夺取皇位后做的事情,确实没有太可指摘的地方。
更何况,朱元璋再一想到那句“天子守国门”,不得不说,还是对他这个儿子是刮目相看的,甚至隐秘的感到自豪和满意。尽管朱元璋自己也得承认的确是对长子有所偏爱,可对于其他孩子,也不能说就是不重视了。
所以老四朱棣的表现,抛除其他不说,确实让他感叹。
也许在标儿病逝后,他选择立皇太孙这个决定,当真是错的,哎。
“朕还没夸你一句。”
朱元璋不由得看向朱棣:“迁都这个决定,做得好。”
骤然间,朱棣眼眶都有些发酸。
他站在长兄朱标身边,很想表示这又算不得什么,但不得不说,这一句夸赞,直戳中了他心底里去了......
明朝这边暂且不提,其他朝代倒是对别的也多有关注。
比如“郑和下西洋”又是什么?
西洋......
哎,天幕整天出“新词”勾他们,又不详说!
【把话题拉回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确实是明朝历史中,除朱元璋之外,存在感很高的一位皇帝,是“同类型”的存在感很高,其亲自镇守国门的决定,无疑使得明朝“刚烈不屈”的王朝形象更加鲜明起来。】
【还有“君王死社稷”,源自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结局——】
【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拒绝南逃,在一棵树上自缢于景山,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复面”的遗言,以身殉国,被视为“君王死社稷”的典型。】
【不过其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相比起朱棣缔造的明朝盛世,作为亡国君,有不少观点都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虽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但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这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却也的的确确展现了其核心精神——即领导者与国家共存亡的担当——已成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虽是对明朝统治者责任意识与气节的概括,但也无疑闪耀着果敢刚硬和壮烈不屈的色彩!】
【但话说回来,明朝所展现的色彩总不可能只用这一句话来概括,毕竟这一说法有种对明朝的“浪漫化重构”,可实际上,于历史之中,明朝也有过妥协与退缩的时候——比如另一类“存在感”很高的明朝皇帝。】
【历史的重合又一次上演了。】
嗯?
“历史的重合”?
宋朝人听到这熟悉的高频词,顿时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