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1/2)
第44章
对于入京的考试,薛青倒是没有太过着急,毕竟她能会的已经都会了,其他薛山的时事政策一类还的等去了京城之后近距离接触政治中心才能判断。
周妈四人也有了大把学习时间,花了七天时间让他们会照着背出来千字文,如果不看字,不认字,光纯背,小孩子的记忆力还算是不错的,有的小孩小时候不认字的时候背过了唐诗三百首,长大后认识字了也就是对照着自己当初背的音认字而已。所以先让他们背下来,不求甚解之后在认字,对照。
这七天薛青教完学生背书就在马车里整理默写诗句,虽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是对于真不会平平仄仄平的薛青来说,她会分析古诗,但是她大学没教过作诗啊,倒是教过怎么写现代诗。
只好找出比较出名的几首诗开始仿写,谁让薛山会考最后一题就是写诗呢,难为死了。
在第七天,四人会背之后,系统就自动结算,已完成千字文教学,可惜还差着些经验,能会这些个字已经比当世绝大多数人强了。给了她们炭笔,在白布上自己练习写字,马车上颠簸,墨水没法写字,沙盒写字会露沙,不干净。
一般来说像他这么早出发的举子是很少的,没必要提前四个月就赶到京城去,毕竟消费巨大,所以一路走来遇见了流民,遇见了富商,还是第一次遇见和她一样这么早出发去京城的。
对方背着宁采臣那种书箱坐在驴身上,旁边还跟了书童牵着驴。
见到之后,对方表示趁着天还没黑想往前赶赶路,寻摸个避风的场所。
交谈得知对方家境十分一般,这个也不是他书童,而是他兄弟,家里就剩下他俩了,一合计不如早去京城还能找个便宜地方住下来,堂哥去打工,他好在京城安心复习。
但薛青怎么感觉俩人这兄弟不大对劲啊,一般这个年纪的都已经成婚了,就算是奇货可居,想等到高中再娶妻,也能说得过去,只是她看对方不像是那种利欲熏心之人啊。
说话谈吐都很大大方方,不自卑也不慕虚荣。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往前又走了一段,只有一个泥盖的小破屋,薛青就让周氏兄弟进去避风了,她们在马车上就好了。
询问了一下为什么不做个马车,周举人说囊中羞涩,买完驴子就没什么钱了,反正离得也不算太远,他俩人还是能去到那的。
薛青就更疑惑了,考上举人之后不但能减免赋税,还有很多人回来投靠,一些商人也会投资,官府也会给一定的奖励,怎么还会囊中羞涩呢?
看着周氏兄弟相亲相爱的画面,薛青越感疑惑,完全没发现她和薛山的行为举止也很令人疑惑。两兄弟都是举人,弟弟还是明经的头名,跟伺候主子一样伺候哥哥。
周氏兄弟其实也不是亲兄弟,而是契兄弟,连年战乱,导致男女都数量大减,很多地方男性找不到可以成亲的对象,就跟其他男的皆为契兄弟。周举人还以为这薛氏兄弟也是这种情况,所以对待她的询问很坦然,结果到了饭点后边的周妈梦秋就下来伺候薛青用饭,才发现薛氏兄弟是带了女眷的,只不过男女分开了坐。
薛青让周妈也给周举人兄弟俩送去了些吃食,毕竟有缘相遇,相互扶持一把也是应该的。
晚上休息的时候薛青终于想明白哪里不对劲了,他们兄弟俩是睡一个被窝的,他俩是那种关系,而且他也知道了对方一开始对她很友善是因为他以为她也是这样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