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信皇帝朱祁镇(52)(1/2)
普信皇帝朱祁镇(52)
刘彻那戏谑与漫不经心的状态,全都消失不见,进入了深思的状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也是天幕所说的,对思想有些禁锢了呢?自从采用了董仲舒这一想法后,除了儒家学子,其他各家学子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压,此消彼长下,儒学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学子不断增加……
若是走了极端,灭了其他各家,只剩儒家,公卿大臣们全都协同一致,全力对抗皇帝时,皇帝怕也斗不过;但若不尊一家,任由各家乱斗,公卿大臣们又难以一心为皇帝办事,反倒想着在朝堂为自家利益争夺……
属实是难以平衡啊!刘彻也有些纠结了。
科举制立于隋朝,但在唐完善发扬,李世民最能体会其中的好处:“想要取才,又怕过于才,这是大明皇帝不够自信的缘故?天幕最后的话说的极对,真正有才能之人,都非循规蹈矩之辈,他们正因头脑灵活,思想多变,才能比别人更聪明啊!”
因为害怕压制不住那些蓬勃的思想,怕影响到自己的全力稳定,才这样对待读书人么?因小失大了。
赵匡胤无奈道:“不得不说,文臣们的那张嘴,确实不太好应付。”
但在赵匡胤看来,那张嘴还是不如兵权来得危险,难道文臣还能靠着那张嘴改了国运不成?
相对于其他帝王,玄烨有一种被指着鼻子骂的感觉。大明那一系列束缚和控制思想的举动,大清几乎都沿袭了下来。清朝对于读书人的惧怕,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甚,因在读书人心中,他们得位不正。但玄烨也得承认,汉人不愧是有千多年诗书礼仪传承的,在治国时,比满人大臣更好用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放心地用。汉人读书人推崇所谓的风骨,文天祥、陆秀夫①等有不少拥趸,而且不少还不怕死,甚至巴不得死在清朝朝廷手里,好显出他们的清气名节。
玄烨忍不住叹气,他比刘彻还要愁,大清似乎只能这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元璋揉额头捏鼻梁的动作就未停下过,以程朱的思想为科考纲要,并非他一人定下的,而是听取了宋濂等大儒的意见的,未曾想到,这样做也有错?
文人们有想法没问题,可是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们在一旁指手画脚,动不动就汉朝的某大儒说过,唐朝的某大臣说过,弄得他心烦意乱的。朱元璋觉得,连自己有时候都很难分辨,那些读书人说的道理是真是假,子孙后辈们恐怕更难分辨,于是干脆定下了以程朱之言为唯一官方指定教辅,没想到问题会那么大?那个八股文又是个什么鬼?
【除了户籍制度限制平民、科举内容限制读书人,朱元璋另一大错误在于,首个实行了海禁政策,也就是“寸板不准下海”的命令。这个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想要坐稳大明江山,当然要防住逃到了海上的敌人。可朱元璋估计没想到,这个政策后来不断被各代皇帝演进利用,海禁政策越来越严苛,最后将我们华夏,变成了一个作茧自缚的国家,直到西方势力打过来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也差点因此而亡国灭种。】
“亡国灭种”一次,令所有人心头都像是被重击了一下:“什么?!”
“怎么会?”
“我泱泱大国,怎会轻易灭亡?天幕莫不是在危言耸听?”
“蒙元在我中华大地窃居百年都未曾断我根基,怎么可能会亡国灭种?”
众大臣都觉得不敢置信,毕竟蒙古人那么凶残悍勇,将汉人如畜生一般奴役,都未曾让汉人亡国灭种,一个海禁又何至于?
朱元璋也惊得忘记了揉额头了,瞪着眼睛看着天幕,心里也强烈期盼着天幕在夸大其词。可是从天幕出现到现在,似乎从未有过欺骗之语。朱元璋甚至可以明确感受到,天幕似在对他人讲述这些事,而大明君臣,只是旁听的第三方,因而天幕没有骗他们的理由。
可……亡国灭种的缘由,真的在他这儿吗?在这种万古之罪面前,他创立大明王朝的功绩,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元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这样的罪,他可背不起啊!
本在分心思考如何从万民中取才的嬴政,也惊得打了个磕巴:“什……什么?亡国灭种?”
刘彻吓得直接站了起来:“亡国灭种?灭我华夏之种?”
李世民差点没站稳:“怎会如此?!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该沦落至被灭种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