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事乱风云(1/2)
婚事乱风云
白驹过隙,四季如昨。
永平十八年秋。
这三年来,东杨帝常常感到体虚多病,为谋远虑,这一年宣布开始让太子监理朝政。
定京城内看似平静无波的外表下,已暗中翻涌着浪潮。
去岁末,三皇子宁璟不知怎的得罪了四皇子宁琰,被状告至东杨帝面前,向来清冷宽厚,也对两位皇子一视同仁的淑妃娘娘,竟也大发雷霆,当众让三皇子下不来台。
东杨帝草草将三皇子宁璟封为昭王,逐出宫自立王府。
人都说果然养子不如亲生的。
虽说三四两位皇子都是在淑妃膝下养大的,但终究是不同的。
淑妃娘娘因伤心过度,得圣上垂怜,再度夺回荣宠,日日伴君侧,悉心照料圣上龙体。
这一年春闱,太子伴读袁升摘得头名,入翰林,与周尚书家嫡子周予诠,颜子真,几人一同成为太子心腹,辅佐其监政。
北方边境。
兴许是重启定北军此举惊动了北狄,这两年来他们屡次三番骚扰东杨北境,惹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严将军趁机清整定北军,严守北境,几乎是跳过基础训练,直接实战。
此过程中,明辉郡主姜翎,宣平侯次女冯云舒,皆立下战功,不枉为将门之后。
这两年的边境作战,将北狄打得一时半刻不敢再来,重现了定北威名。
正值三年之期已到,圣上宣召令严将军回京述职,姜翎与冯云舒带一小波人随行,北境则由副将霍商继续镇守。
那边且方才整备出发,定京城中却已波澜四起。
……
东宫。
一个身着兜帽披风的身影正伫立在偏殿之中,静静等待着什么。
太子在绵绵秋雨中疾步而来,他冲破细密的雨帘,踏入殿中,朝那人恭敬地喊了一声:“岳丈大人。”
那人伸手放下兜帽,转过身来,赫然是周尚书。
周尚书板正地朝太子行礼,沉声道:“太子殿下。”
“岳丈大人您冒雨前来,是为了明辉郡主婚事的事?”
“正是。”周尚书端正地打量着面前这位年少的一国太子,宁玥是他看着长大的,心思纯善,未来必是一位明君,可如今正值权利相争之时,这位太子殿下的善意可能并不是一种好的助力。
思及此处,周尚书暗叹一声:“太子殿下,您今日在朝堂之上当众反驳陛下,实在是不妥。”
太子紧蹙着眉头,抿了抿唇:“的确是不妥,可当时若是本宫不出声阻拦,那明辉郡主可就真要被许给昭王了!”
“明辉郡主身份特殊,况且姜家二老皆不在定京城中,郡主若是不愿,此事便很难成。”周尚书无奈摇头,“如今定北军起势,陛下又龙体欠安,淑妃娘娘在此时提了这么一个人选……只能说,的确是一招妙棋。”
太子轻哼一声:“依本宫看,他们便是趁着皇兄不上朝,先入为主,禁锢住父皇的想法罢了。”
“太子慎言。”
周尚书拧眉,这小太子真是被宠坏了些,太过天真。
“太子殿下在外切莫如此口无遮拦。”
见他神情严肃,太子有些恹恹,点头应下。
“陛下也并不是听信淑妃娘娘的话。”周尚书讳莫如深,“而是谁的话,都不信。”
“此话怎讲?”
周尚书与太子坐在案几边上,烛火轻轻跳动,映着墙上的人影明明暗暗。
“居高位者,一旦身体与精力开始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便是对亲儿子……也要忌惮三分。”周尚书声音沉沉,望着太子郑重道,“如今朝势稳定,这定北军交予了谁都会破坏了局势平衡,而淑妃此时提出了昭王这个人选,亲母过世,母族无人,没有任何偏向,此为最中庸之选。”
太子的眼神落在哔剥的烛芯上,盯着火焰一动不动,半晌才开口道:“可我总觉得,淑妃推荐昭王并不是出于好心。”
周尚书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太子与老臣想到一处去了。”周尚书拂须,顿了顿,“不过去岁那场闹剧,闹得是震天动地,最起码明面上淑妃与三皇子已经再无交集,而且……逻辑不通。”
“是,淑妃明明有一个亲生子,没理由将明辉郡主和定北军明晃晃地推到一个养子手中。”
“正是如此,所以陛下并无起疑。”
周尚书捏了捏眉心,很是忧虑。
不过他不宜在东宫久留,又嘱咐几句便匆匆告辞。
太子独自在屋内来回踱步,心中着急,不一会儿召来侍卫匆匆问道:“如何?与皇兄传信了吗?”
“回太子殿下,已与贤王殿下传过消息了,不过贤王殿下说……他知道了,让太子殿下稍安勿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