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if线):青梅竹马(1/2)
番外(if线):青梅竹马
永平三年,天下初定。
东杨帝决定重启春闱,广招天下寒士,为集聚更多才能之士入定京,他特意三下扬州,请那位名满天下的姜老夫子进京开授讲学。
在各方考虑下,姜老先生最终同意携家人一同进京。
前后五六辆马车慢悠悠行驶在官道上,打头的一辆车帘旁挂了一只响铃,铃舌居然坠着一颗小小的羊脂玉,那玉珠随着马车的前进而摇晃着,发出清脆悠远的清铃之声。
不一会儿,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从车中探了出来,一双葡萄般水润的眼睛无比灵动,她的举动惊动了马车旁的男人:“姑娘可小心些!别摔下来了!”
小姑娘好似有些怕这个刚认识的叔叔,初见时他脸上有一道骇人的疤痕,看着有几分凶相,不过对她倒是极为友善的。
她吐了吐舌头,礼貌回道:“阿翎会小心的,多谢霍叔叔。”
说罢,她换了个姿势,爬到马车座位上跪坐着,双手扒在车窗上,又探出小脑袋好奇地到处看。
霍商无奈,往后落了一步,护在她旁边。
“霍叔叔,我们什么时候到定京城呀?”
“快啦,约莫还有两三个时辰吧。”霍商伸着脖子往前瞧了瞧。
小姑娘撇了撇嘴,转身抓着车内老夫人的衣袖撒娇:“祖母——阿翎坐累了,这马车走得太慢啦。”
老夫人嗔怪地横了一眼身旁的老伴,笑道:“那还不是都怨你祖父,非要拖着如此多辆马车,自然会走得慢些。”
姜老吹了吹胡子反驳:“那还不都是阿翎的东西。咱们从扬州搬去京城,自然是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阿翎年纪小,东西多,能带的都给她带上,免得去了定京害怕。”
“阿翎才不怕呢!”
小姜翎哼了一声,短短的小手指向外头,脆生生道:“阿翎以后要学霍叔叔,骑高头大马!打坏人!”
霍商在外头扑哧一声笑出来,隔着马车问她:“姑娘才三岁,还不足马腿儿高呢,能爬得上来吗?”
“现在不能,以后长高了便能了!还有,我已不再是三岁孩童了。”她顿了顿,一本正经道,“我已经三岁半了。”
一路说说笑笑,也为漫长的旅途抹去了几分疲惫与无趣。
老夫人看看靠在自己怀中疲倦的小孙女,轻声道:“也是走了许久了,要不瞧瞧前方有什么歇脚的地方,下去转一转。”
霍商思索片刻:“不远处倒是有座寺庙,香火不旺,往来香客不多,是个清净歇脚的好地方。”
姜老看了一眼老伴,点点头,与霍商应下了。
他知道自打从死人堆里将姜翎挖了出来,夫人便常常谢神拜佛,给寺庙捐些香火,感谢神佛保佑孙女大难不死,希望女儿女婿在
马车停下,昏昏欲睡的小姜翎瞬间醒来,她推开霍商来接她的手,自个儿翻了个身,用小短腿儿试探地一点点爬了下来。
她仰首看着头顶四个大字,试探着念出声:“承音……寺……”
霍商哈哈大笑,蹲下身轻轻戳了下她的背,指了指隔壁:“那儿呢,那儿才是承音寺。”
“那这儿是哪?”
“乐一善堂。”
姜老夫人拉着她的手,一边往承音寺中走去,一边缓缓与她讲述着乐一善堂所做过的善事。
按照惯例,姜家二老给承音寺捐了不少香火,主持亲自出来感谢,并与二老礼佛讲经。
听了好一会儿,小姜翎发觉自己根本听不懂主持在说些什么,于是好奇心起,轻悄悄迈着步子沿着门边溜了出去。
承音寺面积不大,环视一圈便能看个囫囵,她思索片刻——
既然祖母说,隔壁乐一善堂是专门做善事的地方,那她过去瞧瞧应当也没有什么危险吧?
寺庙中本就没多少人,姜家的下人们也歇息的歇息,打水的打水,都没注意到一个小小的身影灵活地从承音寺的大门窜了出去。
可才出大门,她便看见一个鬼祟的身影徘徊在姜家的马车前,不知在做什么。
小姜翎不知哪来的勇气,冲上前去娇呵一声:“你是何人!要对我家马车做什么!”
那人猛然被吓了一跳,转过身来姜翎才发现他竟是个乞儿。
回想起祖母说过,要抱有一颗怜悯之心,对陷入苦难的人多些善意,姜翎有些后悔对他如此凶悍,脚尖蹭了蹭地面,迟疑道:“你……你是饿了么?我祖父祖母在里头,要不要我让他们给你拿些吃食?”
乞儿仔细瞧了她一眼,忽然咧开嘴笑了,指着车帘上挂着的响铃,问道:“贫道只是瞧这响铃怪好看的,尤其是这羊脂玉,这是你的吗?”
“是呀,这是我祖母找人为我做的响铃。”小姜翎不明所以,不过还是认真告诉了他。
“好好好,一切皆有因果。”乞儿哈哈大笑两声,冲她摆了摆手,“那贫道便放心了,小姑娘,这玉你记得一定要时常带在身边啊,可不能弄丢了。”
目送着乞儿离去,小姜翎又溜达到隔壁善堂,大门轻掩,稍微一推便开了。
祖母不是说,这善堂是做善事的福地么?可为何一个人影都未瞧见?
大约是不知者不惧,小姜翎就这般大剌剌往里走去,穿过前院和回廊,终于在后院瞧见了人影。
那是个七八岁的男孩,入秋后的天气微凉,可男孩却还只穿着一件单衣,不断挥舞着手中的剑,额上覆了一层薄汗。
秋风刮过,落叶纷飞,有些迷了小姜翎的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