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冥河卫士的战争(1/2)
第401章冥河卫士的战争
时值深秋,北半球气温逐渐降低,1478年的寒冬即将到来。
安纳托利亚南部,安塔利亚城以北的阿克苏河谷中,一支规模庞大的运粮队缓缓而行。
从装容上看,这支运粮队的成分十分驳杂,既有准备在阿克苏河谷安下家来的武装开垦团,也有自愿为帝国大军运送粮草的民夫,一支身披铁甲的军团护卫在旁,警惕地环顾着河流两旁的山坡。
东罗马帝国收复安塔利亚之后,针对潘菲利亚平原与阿克苏河谷的建设与开发立刻开始,这里是南方集团军最重要的后勤中转中心,五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全部指望着阿克苏河谷的运输。
1478年夏季,在南方集团军五万大军的猛扑下,夹在卡拉曼贝伊国与东罗马帝国核心统治区之间的几个地方政权如烈阳下的残雪般迅速消亡了,一些地方贝伊选择皈依正教,向东罗马帝国投降,他们被授予了荣誉封号,获准带上家产定居君士坦丁堡,另一些贝伊则选择为真主尽忠到底,要么在荒郊野岭打游击,要么带着残余兵力东逃科尼亚,投靠卡拉曼贝伊。
正式进入五大湖地区后,南方集团军的行军速度瞬间减缓了下来,这里的基础设施实在太差,突厥人烧毁了草场和村庄,将山谷间的罗马大道用巨石堵塞,将牲畜的尸体扔进水源,想尽一切办法来迟滞东罗马帝国的攻势。
南方集团军的统帅梅赫梅特立马将情况向帝国中央汇报,希望军需部门和行政部门拿出应对措施,在开辟更多补给线路的同时,早日将这片新占领的土地稳定下来,把躲在山野乡间的突厥匪盗清剿干净。
梅赫梅特很明确地告诉军需人员,如果他们放任不管,五万大军走到科尼亚城下,也许只能剩下一半。
军需人员和政务人员都十分清楚,梅赫梅特的话并非虚言,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在这里吃了大亏,“巴巴罗萨”腓特烈只带了一万五千军队攻打科尼亚,还差点饿死在半路上。
如果当时的罗姆苏丹国足够狠心,把首都科尼亚附近的富饶地区也毁个一干二净,那场著名的科尼亚战役到底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卡拉曼贝伊乌灿就是一个十分狠辣的人,他知道自己不是东罗马帝国的对手,也不指望能够全身而退,他从东方招引了大量游牧部落,纵容他们洗劫乡里,硬是要与东罗马帝国玉石俱焚。
于是,军需部门行动了起来,政务部门也行动了起来,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资被运往安塔利亚港,再通过阿克苏河谷运往北方高原,大量的简易堡垒和临时补给站被工兵建立起来,在最大程度上削减着突厥匪盗的影响。
为了让这片土地尽早恢复秩序,在后续的战争中更好地发挥物资中转站的作用,以安塔利亚城为首府的皮西迪亚行省迅速成立,包含潘菲利亚平原及北方的五大湖区,武装开垦团在行政人员的指挥下分配土地,填补空白,恢复生产。
1478年9月2日,负责摄政的皇太孙君士坦丁在君士坦丁广场的大黄金树下向全体公民发表《风暴宣言》,希望公民们发扬爱国精神,支援荒漠战争,希望他们不要将运输补给的希望寄托在毫无忠诚可言的奴隶上,理应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战争属于全体罗马人,大皇宫呼叫全体公民,诸君应抱有必胜之决心,成全属于我们的昭昭天命……”
那一天,市民们在广场上看着已经渐渐长大的皇太孙,他的身影似乎与背后的大黄金树融为一体,黄金树在狂风中摇曳。
“我宁愿死在大罗马利亚的荒漠中,也不愿活在小罗马利亚的天堂里!”
“罗马,上帝,皇帝,昭昭天命!”
狂风吹来了暴雨,天空中的闪电如银龙般穿梭,君士坦丁堡的市民狂呼着“风暴者”的大名,山呼海啸的声音甚至压过了头顶的风暴。
由以撒撰写修改并寄给君士坦丁的《风暴宣言》迅速在两京一十三行省中传播,市民和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出来,自发组成的运粮队和施工队从海洋踏上陆地,从海岸深入高原,庞大的国力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靠着四面八方的支援,从安塔利亚港通往北方高原的“阿克苏大道”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向北扩张,志愿者们在河流下游挖掘河道,用于内河运输,在河流上游修筑道路,提供给马车与骆驼,巨量的物资从殖民地和本土而来,再通过巨量的人力畜力运往战场。
阿克苏大道的繁忙自然引起了突厥人的警惕,两侧的群山为突厥匪盗提供了良好的藏身所,最早的几批志愿者顶着巨量的死伤建起了堡垒和补给站,后续的运粮队虽然也会遭到突厥人的袭击,但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至于彻底消灭流寇盗匪,这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在这里坐拥本土优势,一触即走,来去如风,放火烧山都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东罗马帝国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愈发寒冷的天气。
气温降低后,突厥劫掠者的行动愈发频繁,他们必须趁着寒冬来临前抢到足够多的生活物资,如若不然,只需一场大暴雪,他们便会十不存一。
为了遏制住突厥劫掠者的疯狂行径,即将靠近科尼亚城的南部集团军也向阿克苏大道派出了护卫队,这些正规军往往会跟在大型运粮队的身边,把他们从一个补给站送到另一个补给站。
东罗马帝国不可能把阿克苏大道全部铺满堡垒,从堡垒到堡垒之间的薄弱部位仍然会遭到突厥劫掠者的袭击,为了将遇袭频次降到最低,军需部门仿照远洋商船队,决定采用“大运输队”模式,将那些零散的小运输队集中起来,用重兵进行护卫,突厥劫掠者们要么放弃袭击,要么就只能和负责护卫的东罗马正规军硬碰硬。
车辚辚,马萧萧,运输队行走在阿克苏大道上,道路两旁的石头和树木已经被前人处理殆尽,志愿者们时不时可以看见毁坏的农田和萧索的村落,这里本是肥沃之土,在战争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
负责担任护卫队长的是一位名叫巴拉克的紫卫军军团长,这里是最容易遭到袭击的一段道路,紫卫军的士兵们已经换上了全副盔甲,腰间的簧轮手枪也早已装填完毕,在这种突袭战中,他们是没有时间来更换装备的,只能披着沉重的铠甲熬过这段艰难的旅途。
军需部门给他们安排了不少军用马车与军用骆驼车,披挂铠甲的士兵轮换休息,志愿者们驾驶的运粮车被保护在最中间,一些自愿参战的学生一边驾车,一边唱着自己的校歌。
“我们来自叙拉古,阿基米德的故乡……”
校歌飘荡,巴拉克皱了皱眉,他不喜欢这群斗志昂扬的学生,觉得他们只会为自己增添麻烦,别看现在唱得欢,突厥人真的打过来时,一个个就只能躲在士兵背后瑟瑟发抖。
不过,巴拉克也承认,这群学生干劲十足,大城市中的学生们在号召志愿者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通过演讲,游行,绘画等各种方式宣传爱国热情,不少志愿者都是在学生的号召下才来到了这片破败之地。
“行了,别唱了。”
巴拉克看向驾驶一辆双轮马车的学生会长,淡淡说道。
“前方有一段浅滩,河对岸的突厥劫掠者最喜欢在那里袭击,死在那个地方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一千人了。”
学生会长有些尴尬地挠挠头,立马叫停了歌声,凑向巴拉克。
“军团长大人,您的这支军团如此精锐,我们肯定会没问题的,是吧”
“不好说,战争总会死人。”
巴拉克摇了摇头。
“你们来自西西里”
“对,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大学。”
学生会长点点头。
“您遇上过我们的校友么”
“没有,之前一直在阿克谢希尔一带清剿匪盗。”
巴拉克继续摇头。
“西西里人竟然也来参加战争,真是稀奇。”
“普通西西里人倒是没怎么参与,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这个国家。”
学生会长说道。
“但我们可是大学生,代表着进步的力量,我们应当引领潮流。”
学生会长有些骄傲地拍了拍自己胸口的校徽,阿基米德螺旋。
“有些人说,大学生就该好好上课,不该参与政治,军事和国家大事,您怎么看”
“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
巴拉克硬邦邦地回应道。
“但那样还叫大学生么”
学生会长撇了撇嘴。
“社会的不公,由我们来揭露,先进的思想,由我们来传播,国家需要帮助,同样由我们率先挺身而出。”
“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学生会长兴趣盎然地说道。
“您看那些落后国家的大学,比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甚至是所谓的印度那烂陀大学。”
“这种大学引领不了进步的思想,培养不出真正的天才。”
“通过这次志愿活动,我们要让全帝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大学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好吧,随你怎么说,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巴拉克说道。
“我是这支大运输队的长官,你们别给我添乱子就行。”
“放心,我们绝对服从您的安排。”
学生会长连忙点头。
“军团长,艺术系的三个学生也来了,等我们任务成功,我们能不能为您和您的士兵画一张素描这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学生会长有些羡慕地看着巴拉克身上的铠甲和军衣。
“您的这身服装简直是太威武了,我之前看到过紫卫军第三军团,他们的装备就没你们好。”
听闻学生会长的夸奖,巴拉克的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答应了他的请求,用戴着鹿皮手套的右手擦了擦肩甲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实际上,在整个东罗马中央军序列中,巴拉克所率领的这支军团都是很特殊的,虽然成军时间不长,但战斗力却非同小可。
与精挑细选出来的近卫军团不同,紫卫军团的士兵来源比较驳杂,大部分士兵都是皈依东正教的突厥人,逃兵,盗匪,流寇,俘虏,奴隶……最初的紫卫军团就是这么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紫卫军团的战斗力都不如近卫军团,这支军队不仅是一支中央军主力,还是皇帝面向突厥人的一个政治宣言:只要愿意服从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愿意给予你们优厚的待遇。
后来,由于大土耳其战争的影响,紫卫军团开始大规模扩充,驳杂的兵源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军头林立,贪污军饷,军队经商,不服管教……突厥裔的陆军大臣,紫卫军团创始人之一的易卜拉欣对此颇为恼怒,认为这群兵痞完全是在丢突厥裔罗马人的脸,趁着公民权改革的关头对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整肃。
易卜拉欣将情况最为恶劣的第六到第九军团视为了整肃重点,将他们全部打乱重编,凡是不服管教的军官一律处死,相当一部分军官被送进了陆军军官学院进行军事教育及忠诚教育,他从状况不错的前五个军团抽出了大量骨干,填补到第六到第九军团的空缺之中,并亲自带着军团强制拉练,亲自给中上级军官进行希腊语教学,并在下层士兵中强制推行。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士兵语言教育都是有奖赏制度的,学会希腊语不仅能够得到烈酒,烟草和各种奢侈品,还是公民权晋升和军衔晋升的阶梯。
易卜拉欣的高压手段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大部分士兵还是默默接受了陆军部的整顿,与过去自由放荡的生活就此告别,他们早就在帝国扎下了根,全家老小都在大城市中,前五个紫卫军团虎视眈眈地守在训练场旁,想叛变都没办法。
接着,易卜拉欣还裁汰了一些不合格的兵油子,向皇帝提出建议,严格控制紫卫军的招募门槛,不能因为政治需要就胡乱招收。
最后,易卜拉欣要来了一大批军事学院出身的高素质军官,并从第二代突厥裔罗马人中招募了不少勇武而忠诚的良家子弟,尽管这些二代突厥裔已经对“突厥”这个名称没什么好感。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前,十二个紫卫军团已经基本整顿完毕,满员两万四千人,与近卫军团相等,突厥裔士兵的比例有所下滑,不少希腊裔和罗斯裔补充了进来。
在第二次大土耳其战争开始之前,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数量已经超过了六万,约为马加什一世时期匈牙利黑军的两点五倍,穆拉德二世时期卡皮库鲁军团的三倍,路易十一时期敕令连队的四倍,如果单从数量上算,称得上是近百年来的地中海第一强军。
当然,东罗马帝国的常备兵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很少,这是常备兵数量庞大的最主要因素,装备并维持一个法兰西敕令骑士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一个近卫军十人小队,如果法兰西王国也放弃重甲骑兵,改用步兵,他们的常备军规模估计会与东罗马帝国相差无几。
在长时间的战争中,陆军部逐渐发现了现有军事体系所存在的痛点,大方阵步兵虽然便宜而高效,可以很好地对抗骑兵冲锋,但也并非万能,重装步兵在巷战,攻城战和小规模遭遇战中具有自己的优势,紫卫军第一军团开始适当地往大方阵步兵上增添铠甲,第十军团和第十一军团更是在建立之初就被设置为重装步兵,还被加装了军用马车。
但是,尽管军官们一再强调骑兵部队的重要性,他们的皇帝还是没有大规模招募各式骑兵,似乎认为光靠步兵就能击败安纳托利亚上的突厥游牧民。
巴拉克的这支军团便是紫卫军第十军团,一支重装步兵,但与其他重装步兵相比,他们同样特殊。
越过一道山坡,大运输队进入到最危险的地段,河流在这里萎缩成浅滩,马匹可以轻松越过,浅滩边还有残留的马车部件,显然有不少运输队在这里吃过亏。
巴拉克立马警惕起来,冲副官吩咐几句,士兵们迅速将头盔和手甲也穿戴完毕,盔甲上的军团徽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这是一整套的板甲,由大块金属锻造而成,共分十个部件,可以将士兵的全身上下包裹在厚重的防御之中,能够有效抵御刀剑的劈砍,轻型弓弩的射击甚至是火绳枪的弹丸。
板甲是欧洲文明自文艺复兴以来才开始大力发展的一种全身式铠甲,在防御力和美观性上均超过了过去的锁子甲,鳞甲和札甲,比较有名的板甲包括米兰式与哥特式,以及尚未出现的马克西米利安式和格林威治式。
东罗马帝国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是没有板甲的,为了让中央军序列的几个重装军团能够拥有更加优秀的装备,以撒费重金招募了不少西欧工匠,包括著名的板甲世家子弟,托马索米萨基里亚。
得到先进技术后,东罗马帝国在阿德里安堡设置了一个板甲制造中心,根据自身需求以及量产需要,设计出了带有东罗马特色的“色雷斯式板甲”。
相比于米兰式与哥特式,色雷斯式板甲重量更轻,厚度较薄,灵活性更强,造价较为低廉,主要装备步兵而非骑兵,带有类似格林威治板甲的倾斜胸甲,采用斯巴达科林斯式覆面盔,眼眶呈t形,盔甲头顶还有高扬的帽缨。
但是,相比于西欧,东罗马帝国的钢材强度更高,冶炼速度更快,价格也更加低廉,如果开足马力,阿德里安堡板甲工厂的一个生产小组每天都可以制造一个十人队的色雷斯式板甲。
在这个时候,西欧已经开始出现了板甲量产工艺,东罗马帝国则是将批量制造的效率提升到了极致,在阿德里安堡,采矿——冶铁——制造三个步骤完全分离,互不干涉,负责制造的板甲工厂内部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种熟练工匠只需要掌握一种部件的制造方法,拼装与组合由其他人来完成。
除此之外,东罗马帝国的冶炼技术是超越西欧的,以撒通过各种方式从东方的印度和华夏汲取了不少冶炼技术,自己也为东罗马帝国的冶炼工坊提供了一些灵感,目前,东罗马帝国已经全面采用东方式的水力活塞鼓风机和焦炭炼铁技术,可以为大熔炉提供更高的温度,将铁矿石的利用率提高了十几倍。
后来,东罗马工匠又通过东方书籍和以撒的指示学会了明代灌钢法,能够将高碳的生铁液灌入低碳的熟铁之中,直接得到性质优良的钢,省略了反复锻打而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